返回
顶部
时间:2021-04-15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听起 来是介绍各地美食,但更多的是在讲述食材和食材背后劳动者的故事。
片中对食物朴素细腻的描述,对人和食材的关系的微妙理解,都透着浓厚的怀旧气息和人文关怀。那些新鲜的松茸、火腿、莲藕乃至米面们,带着鲜活的生命力出现在镜头前,极具光彩,令人神往。而与这些食物相关的人,黑龙江上的老鱼把头、香格里拉采松茸的母女、卖黄馍馍的陕北老汉、宁波做米糕的阿公阿婆……他们的故事所承载的不只是美味,也是记忆和情感。家庭、村落、作坊,这是传统农业社会里生产食物的所在,也是远离故土的都市人们过去十几年乃至几十年中的集体记忆——那是小时候的味道。
不同地域的中国人,运用各自智慧,适度、巧妙地利用自然,获得质朴美味的食物。他们耕种、捕获、采摘、制作,郑重为家人制作食物,神情自信而满足,每一集的结尾里他们的笑脸都平实、朴素、自然。采摘松茸时不能破坏菌丝;挖掘冬笋时不锄坏它的根;捕鱼限制网眼大小,让未长大的小鱼漏网,同时投放来年的鱼苗。这是对自然充满敬畏与感恩的传统的中国人民。一切远离都市的喧嚣、社会转型期的焦虑,在食品安全问题令人寝食难安的当下,靠谱的食材和传统的美食制作方式似一曲熟悉的田园牧歌,抚慰着人们的心灵。
在现代文明的无情冲击下,我们的传统正在慢慢丧失。老人留守在农村,年轻人们涌入城市,远离了田地,无人从事传统的耕作与劳作。片中所展示的那些小作坊式的生产方式大部分后继乏人,年轻人大多不愿意继续祖辈的生活方式。进入都市里的人,只是在回忆老家的美食和妈妈的味道。逢年过节,年迈的老人做出一桌传统的美味,等待着儿孙的归来团聚,不要说制黄豆酱、年糕、泡菜这些颇费工夫的食物,甚至连包饺子这样的传统都在丢失——片子里的饺子包得并不好看,但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里,能自己和面擀皮儿包饺子的家庭怕也不多吧。
《舌尖上的中国》其成功之处也是把美食当做一个媒介,通过食物我们有着传统价值观、人际关系、生存状态的思考。从这个意义上说,《舌尖上的中国》既是对传统美食文化的热情礼赞,也是工业化浪潮下对传统受到冲击,食品安全状况堪忧的一曲无奈的挽歌。童年的味道是来自幼年来自内心最深处的记忆,不过我们都是过年过节才回家的孩子,故土不再是故土,那里我们找不到舒适、归属与自在感。我们一边在异乡前行,一边怀念那些来自记忆深处的味道,寻找着那些逐步丢失的身份认同感。
微信扫码关注有格公众号
定制个人表导专业能力提升方案
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学生个人学习情况进行测试,参考教课老师的日常管理反馈,全方位多维度对学生全面分析,做到及时有效的对学生量身定制专属学习方案,冲刺理想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