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时间:2021-04-15
一 .简介
《放牛班的春天》是2004年3月17日上映的一部法国音乐电影,由克里斯托夫·巴拉蒂执导。讲述的是一位怀才不遇的音乐老师马修来到辅育院,面对的不是普通学生,而是一群被大人放弃的野男孩,马修改变了孩子以及他自己的命运的故事。
二. 人物
真挚细腻的感情比起宏大的场面、炫酷的技术、超一流的演员,或许以小见大的电影更能打动人心。
一个平凡的人能够将这些顽劣的孩子感化,把他们从池塘之底拉到了亭台楼阁,马修老师的魔力就是心中有爱。多少人都因为马修老师真挚细腻的感情落泪。音乐给人灵魂,给人自由。音乐带来精神上的超脱和满足,让人释怀和愉悦。“只要人的内心点燃起烛光,身外就不再黑夜茫茫。只要人的内心平静,世界上的风暴就不再喧响,自然中斗争的力量也会平息在静止的边界上。”是艺术的魅力让马修老师有了爱的胸怀。
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放牛班的春天》另一个艺术特色就是人物形象的对比,既有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的对比,也有一个人改变前后的对比。这种对比的叙事手法将电影的主题剖析得更为深刻,观众在对比当中感受爱与恨的力量,善与恶的结果。马桑大叔的眼睛被灼伤之后哈珊校长大声咒骂调皮的学生,钱被偷了之后哈珊不分青红皂白地将一个又一个响亮的耳光打在蒙东脸上,面对上司领导的时候他又是如此谄媚……而马修从头到尾都在用自己无声的爱感化每一个人。皮埃尔等众多的学生从邪恶顽皮到真诚正义,他们自身的转变也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独特与美好。
三.主题
(一)没人生命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没个个体都应拥有尊严与自由。
“生命的尊严是没有等价物的,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池田大作如是说。《放牛班的春天》给我们最大的感受就是马修老师对学生的尊重,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这也是马修老师对教育的探索和启迪。
(二)艺术温暖人心,给人爱的力量。
正如泰戈尔所说:“不是棒槌的敲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如此光彩亮丽。” 马修老师用音乐召唤孩子们迷失的心灵,用艺术感染每一个人。
(三)人性的真善美
四.视听语言
(一)色调
《放牛班的春天》冷暖色调结合,在不同的环境氛围中展示人性的真善美或者邪恶丑。灰色的墙体、冰冷的大门、暗沉的天空和几位演员黑色的着装仿佛预示着马修老师来到“池塘之底”学校并不是什么好事。学生们居住在阴冷的宿舍,在阴暗的教室上课,随时会因为犯错而被关禁闭,我们想来就是监狱的颜色也应该不过如此。冷色调的应用把“池塘之底”这所禁锢人的灵魂、压抑人的思想的学校表现得淋漓尽致,观众一眼看去看到的都是阴冷与压抑。但当马修老师带领孩子们组建合唱团的时候,影片的色调发生了变化。“风中飞舞的风筝,请你别停下,飞向大海拱向高空,一个孩子在希望着你呢,率性的旅行,醉人的回旋,纯真的爱啊,循着你的轨迹飞翔。”穿着白衬衣指挥的马修无比投入,女孩们鲜艳的裙摆在草地上飞扬,春心萌动的男孩们被阳光照射,闪耀着金色的光芒。暖色调的运用就像阳光消散了阴暗,放牛班因为马修老师而熠熠生辉。
(二)构图
画面构图该片多处画面构图运用隐喻的手段,以实物道具或画面构图表达意义。例如,在影片中像监狱一样的铁栅栏经常出现在画面中,这画面带来的视觉感受狭小闭塞,视觉元素意味着监禁、隔阂和封闭在片中4分31秒左右,马修来到“池塘之底”。这是马修刚刚来到“池塘之底”,画面中派皮诺靠在大门一侧,宽大的铁栅栏门将小小的派皮诺映衬得更加弱小无助,作为学校中最小的孩子,派皮诺每周六都要来门口等待他的父亲来接他。在影片发展中观众逐渐了解到派皮诺的父母已经在战争中丧生,但他仍然坚持在某一个周六他的父亲会来接他,这个画面愈加表现出派皮诺的孤独寂寞和缺少关爱。而马修背对镜头向大门走去,背景是大门内模糊的学校景象,既隐喻了学校的不同寻常,也暗示了马修即将进入一段不确定的生活。
(三)蒙太奇
在影片开头导演就运用了蒙太奇手法。首先是航拍俯视镜头,展示了美国国旗和纽约的高楼群,交代了故事场景;接着一个摇镜头中,一个衣着讲究的老人出现在镜头中,他在一间装饰良好,、充满音乐气息的房间里休息,助手推门,告知老人他的母亲出事;一个推镜头,导演选择用近景镜头凸显老人在得知他的母亲出事后瞬间的悲伤表现;特写镜头,描写了指挥家在演出前仔细整理着装,非常敬业;但当一个摇镜头之后,特写其面部表情,可以清楚地看到指挥家眼眶湿润,表现出老人强忍悲伤坚持完成演出的敬业形象;从近景镜头到中景镜头过渡,在座无虚席的音乐厅,老人从容地在舞台上完成了演出,同时也传达了一个信息,这个音乐家是一个世界顶级的指挥家;航拍俯视镜头,车辆行驶在公路上,老人演出结束去参加母亲的葬礼;摇镜头,母亲下葬,老人雨中哀悼母亲。这组前进蒙太奇完美交代了故事叙述的主要人物、故事场景,推进了剧情的发展。在影片4分钟以后,一组叠化剪辑的运用将剧情从现在的时空推到了1949年莫航治童年的“池塘之底”。老年莫航治翻开马修的日记本,随着莫航治对日记文字的阅读,一个推镜头,视点一步一步推向日记本上“池塘之底”的插图,插画转变为真实场景,完成了时空的转换。
(四)影月
整部影片以5首合唱歌曲为框架撑起了整部影片剧情,音乐元素的巧妙运用,与剧情、画面和影片情感融合统一,为观众带来了良好的视听体验。
音乐对剧情的推动在影片中,音乐是一条非常重要叙事线索,一直把控着影片剧情的发展。在影片开始,马修由于事业受挫,人生陷入低谷,为了谋生只能选择来到教习所担任学监的职责,可以说马修来到“池塘之底”的开端并不美好,这个阶段马修的内心是充满迷茫和挫败感的;另一方面孩子们处于环境恶劣的教习所中,严苛的惩罚制度和粗暴的管理形式让孩子们仿佛生活在暗无天日的牢房中。在影片的这个阶段,背景音乐是低沉微弱的,在音乐的配合下,影片向观众展示了压抑又灰暗的“池塘之底”。影片中有多首马修为孩子们创作的合唱歌曲,也推动着影片的发展。孩子们编歌嘲笑马修,本来是一件非常无礼的事,但马修却独辟蹊径在其中发现了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他找到了如何帮助孩子们的方式,也找到了如何走入孩子们的内心世界的方法,那就是音乐。马修的人生也变得重新振作起来,充满信心和激情。在他的努力下,孩子们从阴沉叛逆变得阳光乖巧,从“问题儿童”变成了正常的少年。随着剧情的推进,季节也从寒冬到了春天,此后影片一共出现了3首完整的插曲,分别对应不同的季节,孩子们学唱歌、玩耍、做作业的画面不断地切换。伴随着纯净愉快的音乐声,影片的整体情绪也随之渐趋欢快明朗。音乐参与了影片的叙事,一步步将故事推向高潮。
(五)声画关系
《放牛班的春天》中音乐与画面和谐统一,共同叙事。在影片最开始,莫航治的母亲去世,莫航治强忍巨大的悲痛坚持上台演出,此时的背景音乐是小约翰·施特劳斯的一段交响乐,音乐轻快愉悦,与莫航治失去母亲的悲痛画面形成了强烈对比,音乐与画面情绪上的反差对比强烈,反倒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牢牢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同时,轻快欢乐与悲痛沉重的情绪交织也奠定了本片的情感基调,昭示了本片的音乐主题。在影片后半段例如在影片48分35秒后,马修在片中为孩子们创作的第一首歌曲。马修在创作这首歌的时候,画面配合着相应的场景,孩子们生活场景的转换和马修深夜创作的身影,都充满了爱和希望的意味。整个曲调流畅轻柔,有管弦乐器和的伴奏,全曲轻盈。当这首歌曲第二次响起,是在电影马上结束的时候,画面上是马修老师带着佩皮诺离开的场景,汽车远去的画面配上这段音乐,意味着新的开始和希望的萌生,观众更能体会到其中的情感,从而陷入回味之中,音乐和电影画面在此刻完美统一融合。
微信扫码关注有格公众号
定制个人表导专业能力提升方案
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学生个人学习情况进行测试,参考教课老师的日常管理反馈,全方位多维度对学生全面分析,做到及时有效的对学生量身定制专属学习方案,冲刺理想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