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时间:2021-04-15
简介
《美丽人生》这部电影是由意大利著名导演罗伯托·贝尼尼(RobertoBenigni)自编自导自演的,他以诙谐幽默的口吻讲述了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美丽人生》摘取了包括奥斯卡三项大奖、戛纳影展评审团大奖在内的二十八项国际大奖。片子在戛纳电影节试映时,全体观众起立鼓掌长达12分钟之久,个个含泪步出影院,人们为影片所讲述的故事而感动和感叹。影片讲述的故事发生在二战期间。犹太青年圭多和好友驾车来到阿雷佐小镇准备开一家书店,途中邂逅美丽的女教师多拉。
两人好事多磨,终成眷属,并且有了一个可爱的儿子乔舒亚,一家人过着其乐融融的生活。但好景不长,随着战争的升级这一切都在顷刻间化为乌有,在儿子乔舒亚五岁生日这天,纳粹分子抓走了有犹太血统的圭多父子,并强行送往集中营。多拉为了能和儿子丈夫在一起,毅然同行,在集中营里他们分开关押。圭多不愿让孩子幼小的心灵蒙上悲惨的阴影,在惨无人道的集中营里,他骗儿子说这只是一场游戏,等游戏结束了,他们便可以回家,而且如果谁赢得了这场游戏,谁就能得到一辆真的坦克。他以游戏的方式艰难而又勇敢地保护着儿子的童心,使儿子在集中营这样极为残酷的环境中,童心没有受到任何伤害,而圭多自己却惨死在纳粹的枪口下。
主题
撇开影片的故事情节和它所获得的种种荣誉,单就主题来讲,我们可以看到,影片反映了三个方面的主题,即战争的残酷,父爱的伟大,以及导演罗伯托·贝尼尼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一、战争的残忍
《美丽人生》这部电影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反法西斯电影,但影片同样也为观众描述了战争的残酷和惨无人道。战争发生前,主人公圭多一家过着幸福而快乐的生活,深爱对方的夫妻,活泼可爱的儿子,主人公渴望拥有的小书店,这一切,对于圭多一家来说,是多么温馨,多么美丽啊!然而战争的到来却使这美好的生活都在一瞬间化为乌有。在反犹太政策下,德军在意大利开始疯狂迫害犹太人,圭多和儿子乔舒亚因为犹太血统而被纳粹抓往集中营,妻子为了能跟丈夫和儿子在一起,毅然登上了开往集中营的闷罐车。在充满血腥的集中营里,相亲相爱的一家人被生生拆散了。他们在纳粹的集中营里过着艰难而又痛苦的生活。
二战期间,圭多一家的遭遇并不是个例。在被战争阴霾笼罩的意大利,随着纳粹反动势力的日益强大,墨索里尼推行强硬的种族歧视政策。他们视自己的民族为优等民族,而视犹太民族为劣等民族。因此,居住在意大利的犹太人受到了疯狂的迫害和屠杀,犹太人被种族主义者无情地践踏和奴役,被毫无理由地迫害和杀戮,他们失去了亲人,失去了家庭,失去了人身自由,他们的人格尊严受到了无情的践踏,数不清的幸福家庭惨遭灭顶之灾。
说起来似乎是不可思议的事情,然而它却实实在在地发生了,战争就是如此的残忍。因为战争往往是由少数人挑起的,而这些挑起战争的少数人,又总是企图把自己的思想和意志,采用暴力的手段强加给别人。战争期间,有多少原本幸福快乐的家庭变得不再幸福快乐,有多少美好浪漫的生活变得不再美好浪漫。
影片为我们展现的主要是圭多一家的遭遇,但是导演的意图却非常明显,他通过战争前后这一家人不同生活的鲜明对比,让观众透视到二战期间犹太人的艰难处境,以及战争给
全人类所带来的巨大伤害。
二、父爱的伟大
相信大多数人看完这部影片后,最初最直接的感触就是:父爱是伟大而又神圣的。
影片的主人公圭多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犹太平民。他有着意大利人特有的那种善良而又幽默的品质。他没有太大的抱负,也没有太大的野心。他一心向往的,就是拥有自己挚爱的妻子、可爱的儿子,以及属于自己的一家小书店,过上与世无争的安逸生活。但就是这样一个单纯善良的小人物,战争的魔爪也不会放过他。他和年仅五岁的儿子被一起抓进了集中营。父子俩刚刚被抓时,圭多为了不使儿子过度受惊,编造了一个善意的谎言,他告诉儿子,他们只是在玩一个挣分的游戏,遵守游戏规则的人最终能成为赢家,获得一辆真正的坦克回家。在监狱中,父亲一直以“游戏”的谎言来解释那备受迫害和侮辱的囚徒生活。这个善意的谎言欺骗着也激励着小乔舒亚度过了集中营那暗无天日的生活。孩子生活在充满恐惧和饥饿的监狱里,但他的心灵却并没有因此而笼罩上阴影,因为他天真地以为自己和父亲正在玩一个刺激有趣并且富有诱惑力的游戏。
乔舒亚并不知道,父亲为了保护他那幼小的心灵不受伤害,有多少次面临着生命的危险。影片中有一个让人忍俊不禁又让人紧张地为主人公圭多捏一把汗的镜头:在他们刚刚抵达集中营,纳粹来宣布集中营规则时,圭多自告奋勇,给纳粹充当翻译,他将集中营的规则翻译成游戏规则。这是何等的智慧,何等的勇气!一个再平凡不过的小人物,采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反抗着战争对他的迫害,他用自己微弱的力量,拼命保护着儿子的心灵不受伤害。二战接近尾声,集中营的纳粹们在一个深夜开始仓皇逃窜。圭多把小乔舒亚藏在牢狱角落的一个铁柜里,告诉他这是一个捉迷藏的游戏,是整个游戏的最后一部分,并且叮嘱乔舒亚不要发出任何动静,也不要探头出来。一定要到完全天亮,确定四周没人之后再从藏身处走出来。接下来,圭多化妆成女犯,趁乱跑到女牢去寻找妻子多拉。但不幸的是,他被纳粹发现。在被押着走向死亡的路上,在经过儿子藏身的铁柜时,圭多向着柜子最后一次做出滑稽的笑容,迈着夸张的八字步,好让儿子那幼小的心灵再次相信他所编造的善意谎言:这只是游戏而已。天真的孩子哪里知道,父亲那时正踏着“游戏”的怪步,走向死亡。
第二天上午,当一切恢复平静,乔舒亚从柜子里走出来,茫然地四处张望。这时盟军的坦克到了,坦克手把孩子抱进高高的驾驶座。孩子兴奋地高声叫嚷:嗨!多么刺激的游戏啊!我赢了一千分!孩子惊喜的声音,证明了父亲的心血没有白费。但是这惊喜的声音,却让我们泪流满面。这是怎样伟大而神圣的父爱啊!一个没有特权、地位也不显赫的平凡男人,一个面对德军的暴行无力反抗的平凡父亲,却在最痛苦最难熬的时刻,没有像其他大多数人那样,失去希望,一天一天机械地生活着,而是用一种看似荒诞不经的无厘头的搞笑方式,无数次冒着生命危险,为天真纯洁、不谙世事的儿子撑起了一片天空,使孩子在那样一种惨无人道的环境中,在那样一个充满了饥饿、恐惧和寂寞的环境中,依然保持着可贵的童真和对生活的热情。因为父亲最不愿意看到的,是让儿子幼小的心灵因为战争的苦难而变得阴暗,从而使儿子的心灵从此蒙上悲惨的阴影,失去对人生的憧憬和期待。对乔舒亚来说,父亲给了他一个世界,一个美丽的人生。
《美丽人生》带给了我们人文关怀,父亲的爱,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中,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表达出来。相信每一个看过这部影片的人,都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这种感慨和震撼。
三、关于人生的思考
影片的另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主题,其实是导演贝尼尼在自己的影片中试图展现给观众的一种对待人生的态度,一种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什么样的人生是有意义的、美丽的人生?是成功之后的鲜花和掌声,还是理想得以实现时的踌躇满志?是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之举,还是悠然自得的安逸和恬淡?人们千百年来一直在不断地思索着这一问题,试图找到问题的答案。意大利导演罗伯托·贝尼尼在自己的影片中给出了自己的观点,那就是坚强而乐观地对待生活,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体现自己人生的意义。这一对待人生的态度一直是贯穿着整部影片的。
圭多的开朗乐观一定给每个观众都留下了深刻印象。影片一开始,我们便能够感觉到男主人公圭多身上那种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在二战刚刚开始的意大利,纳粹对犹太人的大规模迫害还没有真正开始,但在现实生活中,犹太人已处处感觉到自己处于受歧视的地位。圭多的犹太血统,使得他开书店的申请一直得不到批准。他的好友菲鲁乔的工作也久无着落。为生活所迫,圭多只好在一家饭店当服务员,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对社会及周围的人们产生怨恨和不满,而是以他真诚、纯朴、热情周到的服务态度赢得了顾客们的喜爱。然后圭多爱上了多拉。在我们看来,男女主人公从地位上来讲是相差悬殊的,但是圭多并没有丝毫的自卑感,他运用自己的聪明和智慧,用自己特有的善良 机智和幽默为自己的爱情创造着可能,最终赢得了女主人公的芳心,使得有情人终成眷属。在婚后的生活中,圭多也用他的乐观和幽默给自己的妻子和儿子带来了欢乐。
假如生活能够一直这样幸福地继续,圭多的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也就不会给我们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但是导演罗伯托·贝尼尼并没有让这样一个故事流于俗套。影片的后半部,圭多的人生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改变,他从一个正享受着自己梦想的安逸生活的快乐男人变成了一个失去人身自由、饱受纳粹奴役的囚犯,这一反差是如此的巨大,许许多多的人们在这一突如其来的转变中,一下子失去了对生活的希望,行尸走肉地挨过每一天。但是圭多没有,他依然那样乐观地面对着生活。为了保护自己的家人,他的脸上依然充满笑容,尽管这笑容是艰难和苦涩的。但是对家人的爱和对黑暗终将过去的信念,使得圭多即使面对战争与杀戮,心中仍有一片属于他的美丽天地。
影片名为《美丽人生》,其用意是显而易见的。在导演罗伯托·贝尼尼看来,尽管圭多经历了那么多的磨难,尽管他最后还是没能够活下来,没能够再继续享受战后多彩的人生,他的人生依然是美丽的。因为他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为自己的孩子撑起了一片蓝天,使儿子在以后的人生中,能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面对困难。对于圭多这样一个平凡的小人物来说,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并不是什么豪情壮志,也不是什么理想与抱负,而是坚信生命的美丽,坚强乐观地面对困难和坎坷,尽自己的所能保护自己的家人,让他们不受或者少受伤害。圭多做到了这一点,因而,圭多的人生是有意义的人生,是美丽的人生,因为他人生的意义已得到了体现。正如贝尼尼自己所说:“我想告诉所有的人,生命是可贵而且充满欢笑。即使是临死之前,也可以得到欢乐。”尽管人类自身美好的向往在战争面前显得那么无力,但这种向往正是值得我们珍视和讴歌的。因为有了向往,就有了希望。
四、结 语
电影《美丽人生》之所以能获得如此多的殊荣,是因为影片为我们呈现的,不仅仅是其诙谐幽默的艺术风格,也不仅仅是演员娴熟夸张的表演,更重要的,是影片通过圭多一家人的遭遇,为我们再现了战争的残忍,以及在残酷的战争面前的浓浓亲情,而最主要的,是贝尼尼在影片当中所提倡的一种对待人生的态度,那就是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失去对生活的希望,因为黑暗终将是暂时的。只要我们能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体现自己人生的价值,那么,我们的人生就是美丽的
视听语言
电影是一种视听艺术,画面和声音是它区别于其他艺术,产生独特艺术感染力的途径和手段。导演正是通过对画格内一切视觉元素的精心安排和与之协调的声音元素的控制来引导观众思想和情绪的。
一 视觉语言
(一) 色彩
关于电影的视觉语言,最直观,最具有感染力的元素莫过于色彩。
《美丽人生》的主题是严肃的,但诙谐、幽默的气氛却贯穿其中。画面的色彩和剧情相得益彰。
影片的前半部分故事发生在基多没有被纳粹分子抓走之前,基多为追求多拉,屡出奇招笑料不断,因而画面色彩也是五彩缤纷的暖色调。而当故事进入后半部分,基多一家人被关进集中营的情节,凄冷的深蓝色一直笼罩着电影,不再有蓝天白云,不再有鲜花艳服,人们统一换上了青灰色的囚服,而画面也一直持续着单一的冷色调。清冷的颜色给人一种视觉震撼,促发观众思考,这样悲惨的生活源于什么?
(二) 光线
电影是光与影的艺术,灯光的运用能准确地表达影片的内涵,经由灯光方向和强度的变化,导演能引导观众的注意力。通常来说,喜剧片的灯光趋于明亮,阴影分布较少;悲剧则采用高反差灯光,亮光处特别亮,而黑暗处也相当具有戏剧性。
关于灯光的运用,导演贝尼尼也非常自如。他在影片的不同阶段使用了不同风格的灯光,非常切合剧情的发展。
在《美丽人生》前半部分,灯光主要是自然光和亮光,这和浪漫的爱情故事相吻合,和人物内心喜悦的心情相吻合。而当火车搭载着众多犹太人进入集中营时,导演选择的则是夜景。集中营高大的建筑里亮出点点灯光,路灯却只能照出一小片光明。深夜的集中营,明暗对比分明,集中营像是一座黑暗的城堡将主人公基多困在里面,黑暗布满集中营的每一个角落,邪恶的力量围绕着他。从这个镜头开始,影片的后半部分进入了暗淡的悲剧灯光之中,影片选取的场景主要在黑暗的室内和晚上,室内光和晚景与此时集中营内暗无天日的生活相称,贴切地表现了人们内心低沉压抑的情感。
二 听觉语言
听电影在诞生之初是仅仅依靠画面来与观众沟通的,1927 年有声电影出现之后,声音变成了电影表达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方法。听觉元素包括人物的语言、音乐和音响。电影中的人物语言主要有对话、独白、旁白等几种。
(一)利用旁白的叙事
《美丽人生》叙事策略并不是顺序式的,从影片开始时候的旁白来看,影片采用了倒叙和回忆式的叙述策略。影片开头,在一片浓厚的雾气中,一个大人抱着一个小孩往前走,这正是影片的主人公基多和他的儿子约舒亚。而旁白响起,“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但是却不容易说清楚,它像寓言一样既有悲哀,也有奇迹和欢乐。”旁白将我们带回了半个多世纪前。这是一种很明智的叙事方式,在经历那场浩劫时,约舒亚还处在懵懂无知的年龄,要正面表现他的感情颇为不易,而影片巧妙地避开了这一点,采取倒叙的方式,让成年后的约舒亚作为影片的叙述人,而观众也成了他的同行者,与其一起观看这段回忆,并以他的角度体会基多这位伟大的父亲为保留儿子快乐童年所作的努力和牺牲。影片的最后,成年后的约舒亚的画外音再次响起,“这就是我父亲作出的牺牲,那就是他送给我的礼物”。观众再一次与约舒亚同一角度,被伟大的父爱而感动着。
(二)音乐
音乐本来是相当抽象、纯粹的形式,但它一旦与歌词,或者画面相结合便有了固定的意义,也更容易将音乐的情绪传达给观众。本片的音乐与剧情结合地非常服帖,强化了影片的感染力。影片将基多与多拉在歌剧院中欣赏的奥芬巴赫的《船歌》作为两人爱的主题曲,出现在两人几次奇妙的偶遇里,甚至还延续到集中营里,基多在为纳粹分子的酒会当侍者时,竟不顾自身安危,为同在牢狱中受苦,却许久未见的妻子多拉播放。这首《船歌》也是他们坚贞不渝的爱情的见证。此外,影片关于集中营里深沉悲凉的音乐、多拉与丈夫儿子共赴险境是激昂奋进的音乐、约舒亚坐上盟军的坦克时胜利的进行曲音乐,都很好地与场景呼应,很好地表达了电影的主题。
总评
“一部好电影应该让人在忘记声音、忘记特效、忘记表演的时候,还记得那种揪扯心灵的颤抖。” 而《美丽人生》正是这样一部电影。影片为我们印证了“真正的幽默来自智慧”这句话,罗伯特•贝尼尼不仅是一位天才的喜剧演员,还是一个很有思想的导演,他在充满鲜血和死亡的集中营里找到了一种生活的希望和快乐,也在快乐的展示中对于纳粹的惨无人道做了犀利的谴责和鞭挞,给人以深沉的历史反思。影片不愧于它的英文片名,“Life Is Beautiful”, 生活在乐观坚强者的眼中永远都是美好的
其他角度
一 荒诞与救赎
(一)荒诞
1.荒诞是不合理的,不能用理性去解说的事件。(种族主义—幸福家庭破碎)
纳粹种族主义的集权统治主张“不是使权利从属于一个人的利益,而是随时准备牺牲每一个人的重大直接利益,来执行它认定的历史法则和自然法则。影片主人公圭多是犹太人,他和叔叔、年幼的儿子祖舒华都被送进了集中营,丧失了公民权。壮年的圭多沦为囚徒,成为劳动工具。年老的叔叔被谎言欺骗送进毒气室再没出来。年幼的儿子祖舒华因不爱洗澡逃过了被送进火炉活活烧死再制成肥皂、纽扣的悲剧。圭多的白人妻子多拉选择了和丈夫、儿子一起承担命运而沦为囚徒,成为纳粹的青壮年劳动工具。他们一家非人的遭遇源于人类历史上的荒诞事件。
2.荒诞是一种遭遇,来自于理性与世界的对峙。
这种对峙构成一种当下的荒诞性“关系”。影片中的荒诞场景具有“三合一”的性质,理性与世界分开而言,各自并不荒诞,但二者相遇即出现荒诞。这种荒诞形态贯穿影片始终。影片开头圭多和他的朋友费鲁齐开着失控的车子冲进迎接王子的人群中,被当作王子受到热烈欢迎,等真王子来了迎接的群众却毫无反应。在这里,迎接王子的群众队伍和圭多与朋友驾车途径此地,以及王子的车子经过此地,这些事件单个来看并不荒诞,但一旦圭多和朋友的车子因刹车失灵冲进了王子的车队中,圭多不停用手挥舞着想要告诉群众闪开,却因手势与前面车队的氛围不一样而被当作王子,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等真的王子乘坐的车子到来时,本来是迎接他的群众却反应冷漠。这种遭遇对于圭多、王子来说都是荒诞的,只因群众并不知道准确的对象,一切仅凭外在形式。
到达阿雷佐小镇后,圭多要去市政局申请开书店的手续。在政务官的办公室,因离下班时间只有 10 分钟了,圭多被工作人员搪塞过去,没有拿到政务官的签字,在圭多说签个字只需要极短的时间,而工作人员不置可否时,他把手支在了窗台上,结果碰倒了窗台上的花盆,花盆正好砸在楼下政务官卢道福的头上,圭多冲下楼去帮忙,因修车时向多拉讨要的鸡蛋还揣在衣服口袋里,圭多便将鸡蛋从口袋里拿出顺手放在了政务官脱下的帽子里,政务官因再次看见犹太人圭多而生气不已,愤怒地拿起帽子戴在头上,造成鸡蛋淋头。因巧合造成相连的几件事之间延伸出不可预知的后果,造成角色在影片中的荒诞遭遇。
圭多与多拉约会时的三次荒诞巧合是圭多利用多拉不知道事情的原委而演绎出来的三段荒诞遭遇。
在集中营圭多遇到了谜友李医生。李医生沉迷于猜谜,而圭多是他遇到过的猜谜高手。在集中营两人以敌我身份相遇了,他们都有很重要的事要和对方说,圭多想的是李医生可以利用身份救助自己一家;李医生设计“掉叉”“推翻茶壶”等局,制造机会要和圭多讲的不过是个谜语,是他解答不了而困惑着他的谜题。一个是身家性命,一个是猜谜,构成一种历史事件中的荒诞性。
整部影片多处巧用了人的理性与对象间不能达成内在和解而造成的种种误会来展开情节,使得观影过程笑声连连。
3.荒诞是人我之间的误会。我以为别人了解我,
事实上,别人了解的只是他了解的部分,并不是真正的我。影片中多拉和前男友(即政务官卢道福)订婚,在仪式中卢道福说,他和多拉青梅竹马,一生中,他只有多拉,多拉也只有他。可是宴席中卢道福的一个朋友过来打趣卢道福说:“以后你不用跟我们上妓院了。”由此看来,人与人之间无法完全了解,我们了解的只是被我们了解的部分,与对象真实间存在差距,很多时候不过是我们和别人之间产生的一种误会。
影片里三次出现圭多误用叔本华的“意志决定一切”获得了三次成功。圭多深深感谢这句话,却不知他从没真正弄懂叔本华的理论本意,三次皆为歪打正着。圭多以为他是懂叔本华的,殊不知叔本华不是圭多眼里的样子。
4. 荒诞还是我与自己之间的隔阂。
完成“认识你自己”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多拉在订婚仪式上看清了男友卢道福的真面目,真正领悟到自己,进而勇敢地请圭多带她走。多拉的母亲最得意的事,就是自己的女儿要嫁给政务官,故而一直不能原谅女儿逃婚另嫁,直到多年后才领悟作为母亲与外婆的真爱。
综上,发现人活在世上,四处碰壁,完全孤单,一切并不是眼前我们所看到的样子。二战中对犹太人的非理性种族清洗使得人与人之间无法沟通,完全隔绝。在被送去集中营的车上大家都沉默着,在集中营里劳动一天后,囚徒们各自沉沉睡去,无声无息。极权对于人性、人格的扼杀和扭曲,使人对现实充满了恐惧。蛋糕店的橱窗上写着“犹太人与狗不准入内”,人变成了“非人”。影片中的人们在荒诞而残酷的环境中受尽折磨却无能为力,没有什么可以依赖,陷入深深的恐怖中,集中营里,圭多在睡梦中抱着儿子,在寒风中前路只有一堆堆的白骨尸骸。一幕幕的荒诞里只剩虚无。
(二)救赎——圭多
1反抗的勇气
加缪认为,我反抗,所以我们存在。影片中圭多为了赢得多拉的芳心,反抗空间相隔,偷了住在他们酒店里的罗马来的视学官的绶带,到方济各学校去探望心仪的女子多拉,在询问中得知多拉周末要去威尼斯剧院看演出,为在剧院的相见打下伏笔。在假装视学官的过程中,被方济各学校的校长要求讲解什么是优等民族时,作为犹太人的圭多机智、风趣甚而滑稽地完成了对于人种歧视思想的反抗。在剧院发现多拉和政务官卢道福在一起,圭多没有认输,成功吸引了多拉的目光,然后用朋友的和卢道福一模一样的车子接走了多拉,实现人生中与多拉的第一次雨中约会。在多拉与卢道福的订婚仪式上,圭多送上了写着“早上好,我的公主”的蛋糕,赢得多拉芳心,在多拉要求带她走的情况下,圭多勇敢地骑上叔叔的马来到礼堂,“请上马,公主,快点”,在众人还没反应过来时带走了心仪的女神,赢得了梦寐以求的爱情与家庭,实现幸福人生。
在集中营,不懂德语的圭多为了让儿子祖舒华相信呆在这里不过是一场游戏,他勇敢地借翻译监规的机会,把游戏规则告诉了儿子祖舒华,从而使祖舒华主动在狱中进行自保,完成了对儿子的狱中拯救。在广播室机智地让妻子多拉知道儿子没有被送进毒气室,还活着。在招待会上适时让妻子听到他们共同看过的戏剧《奥芬巴克》,音乐让狱中的夜晚情意绵绵。在纳粹崩溃前勇敢地去救妻子,没有找到妻子却被告知其他女性出去后要跳车逃走而解救了一车的女性。圭多在荒诞的人生际遇中用反抗拯救了自己,也救赎了爱人、亲人、他人。
2自由的内心
当现实并非自己所想的样子,当恐惧蔓延,当人生虚无,一切仿佛都已为零,但我的自由谁也剥夺不了。当心仪的女孩已订婚,怎么办?圭多不忘初心,在蛋糕上写下了“早上好,我的公主”,这是爱的自由,让圭多在多拉的订婚仪式上抢走新娘。当集中营里相识的李医生并没有看见基督一家人的恐怖现状,获得营救的唯一希望告破时,圭多看到了《奥芬巴克》的唱片,他把爱和关怀在深夜自由地借音乐传递给了多拉。当集中营中残酷的现状威胁着儿子时,圭多没有放弃自由的想象,借助游戏的谎言使儿子祖舒华顺利度过集中营里的灰暗日子。现实可以阻碍、剥夺外在的自由,但内在的自由是谁也剥夺不了的,智慧、爱、胜利都与内心的自由相伴。
3 热情面对生活
人生荒谬,幸福只能靠自己,靠自己对生命的品味能力及对当下生命的把控能力,才能活得踏实。正如加缪在《西西弗斯的神话》中说的“石头的每一粒原子,夜色弥漫的山丘的每一片矿石,本身就形成一个世界,向山顶奋斗的本身,已足以使人心充实,我们应该想象西西弗斯是快乐的。”影片中圭多任何一次出场都是快乐的,他把无时不在的快乐情绪带给身边的每一个人。尽管每一天都是推着大石头往山顶奋斗,但每一分钟都被圭多用热情点亮,他在的每一个瞬间都仿佛阳光灿烂。“早上好,公主!”耳边仿佛一直还有圭多热情的问候。
二.表现手法
(一)透过游戏性的语言和故事情节来反衬人物悲剧式的命运。
影片 《美丽人生》中的语言艺术总体上呈现出轻松、诙谐幽默的特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影片不仅仅通过对白来对故事情节以及画面里的内容加以彰显,更重要的是对于人物性格和形象上的展示,对于最终人物悲剧的命运的解释加以反衬和突出,让悲剧的命运更加深入人心。
例如: 影片中一个典型的镜头便是在基度的儿子乔西亚在路过一家商店的时候,看到商店门口挂着一个牌子上写着“犹太人和狗禁止入内”的时候,他问爸爸为何犹太人和狗不得入内。基度的回答是: “那是因为他们不想让犹太人和狗进去而已。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东西和不喜欢的东西。每个人的喜好又都不一样,就像那家五金店,那里边的人不喜欢西班牙人和马; 那里是一家药店,昨天我和一个朋友想进去的时候,我们抱着一只袋鼠,人家就不让我们进去,说他们不喜欢袋鼠。而我们家也有不喜欢的东西,我们不喜欢蜘蛛……基度用了一种孩童式的幽默的语言来对孩子解释了世界上这种与生俱来亦改变不了的不平等性以及犹太人生来的屈辱性的待遇,从而使得乔西亚幼小的心灵没有早早就蒙受灰暗的阴影,使得他纯洁的心灵没有在种族歧视的灰暗的外在环境下变得不再单纯和充满希望与美好,为了他未来更好的成长注入了阳光一样的积极的力量。在轻松诙谐的调侃中,我们却读懂影片所要表现的悲剧性的内核: 二战期间犹太人遭受的不公正的待遇,人性的泯灭和道德价值的沦丧,从而揭示了二战期间影片中人物的悲惨的命运。
(二)对比手法的运用,使事物的特征生动,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在对比中不断凸显原有的特征,让影片的情节与情感同时得到强化。从而实现美丽变得更加光彩夺目,丑陋更加难见天日。
影片 《美丽人生》中还有上述未提到的多处对比的手法: 如原本和睦安宁的幸福生活同在德军纳粹集中营的暗无天日的生活的对比; 主人公外在的平凡和内在的精神的高贵的对比,更好诠释出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价值意义所在。影片主要给我们演绎的是发生在一个小人物小家庭的平凡故事同那个黑暗残酷、毫无人性的岁月的屠杀与战争之间的对比以及那种最为打动我们内心的、贯穿整部影片里处处流淌的温情和人性的美好同现实对人性的忽略甚至是践踏、璀璨之间的鲜明的对比。从而使得影片在一系列的对比中,将人性的美好的、闪光的成分雕刻得玲珑而又精致,让人难以忘怀。使得影片在黑暗残酷的背景下,在不变的悲剧内核的引导下,仍旧能感知到汩汩流淌的人间真情,让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的生活,不忘感恩。
总结
所谓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事物有多美好,这种毁灭就有多彻底,悲剧就会多震撼人心。影片《美丽人生》却自始至终给我们一种温暖的色调,即便我们很早就预感到这个故事的悲剧的内核。这种悲剧式毁灭在这个残酷的世界中很多的时代年月里,是一种人性本善外在冲突之间的矛盾性所导致的必然结果。美好又常常是人间喜剧,是人们终生追求的快乐和幸福。然而值得深信的是,这种毁灭始终是值得推敲且有意义的。就如同影片中主人公基度到死亡之前的所有生命时间里,给儿子的人生所造就的美好一样,让他在今后的生命中始终有着对生命本身的热爱,父爱的光辉下,他终将拥有一个灿烂美丽的人生。
三 叙事策略
(一)另类卓佳的叙事风格
纵观世界电影的发展反映战争题材的不在少数诸如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名单》《拯救大兵瑞恩》战争爱情片《魂断蓝桥》等影片都从残酷血腥的战场中正面刻画不同人物细腻情感中的无限悲情以此表现战争的残酷。《美丽人生》同样选自二战背景下纳粹与犹太人间的种族矛盾但导演贝尼尼从一个侧面加人黑色喜剧元素重新对这一传统主题进行了另类诊释所以这样一部悲喜交加的作品带给观众包括视听层面和情感上的多重冲击这样的叙事手法使作品本身更具情感倾向其中价值引领的导向作用更加明确叙事技巧使得影片不失厚重感的同时又极具力量。
影片《美丽人生》的叙事结构分为两大序列第一部分是平民圭多与贵族小姐多拉的爱情故事。在意大利传统制度模式下导演故意将圭多塑造成小人物的形象。善良、乐观沉淀在他内心的是份赤城的热情,他达观的面对一切阻挠,积极地寻找克服外力的方法,向往幸福也追求幸福,消解了沉重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使叙事效果的传达更加生动。第二部分是圭多为了防止战争在儿子约书亚心里刻下烙痕,精心编演了一出父爱游戏,在其过程中运用滑稽的方式,隐忍而细致地诊释了深沉的父爱,再次将战争环境淡化,反传统的叙事模式彰显独具深意的叙事风格具备了相当的文化厚实度。
(二)浪漫童话般的叙事方式
《美丽人生》采取线性叙事策略。故事的推进以时间先行为主,加人黑色幽默的戏剧因素和童话色彩,使得叙事效果更加具备影射力和感染力。爱情和亲情的暖流缓缓流淌于俗世洪流中,以小人物为叙事切人点,有意弱化残酷的战争大背景着重突出人物关系和各自命运以此隐喻战争带给人们的深刻反思。所以在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和场景调度上做了细致的调度。增强了喜剧背后发人深省的悲悯情怀。
从建构的内容上看,影片分为两大部分。正如影片开场所说的那样: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但是不容易说清楚,它像寓言一样既悲哀,也有奇迹和欢乐。
第一序列的内容以圭多和多拉的爱情为叙事主线映射了诸多童话中的浪漫桥段。在雨中,圭多一边为多拉撑着伞,一边讲述着他们相遇的每个情节,圭多骑着那匹蕴含特殊意义的绿色马匹,将宴会上的多拉带走,诸如此类的细节叙述,结构新颖独特,韵味十足。
第二序列的内容是圭多和他的儿子约书亚在集中营相依相伴的生活。圭多为保护儿子幼小的心灵免遭战争伤害以游戏竞技的方式近乎完美地为约书亚编制了一个充满爱
的童话谎言。渗人童话色彩的叙事方式将影片的整体艺术架构起华彩的叙事魅力更将主题深意挖掘得透彻而深刻。
(三)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
影片的叙事节奏直接影响整体叙事效果,甚至由于快慢节奏或先后顺序的不同,所呈现的表意空间也将出现反转。《美丽人生》中,主人公对白语速的轻快、人物行动的敏捷迅速转场干净利落,片中很多细节的刻画与演绎,使得整体叙事节奏张弛有度,变换合理,收放自如。《美丽人生》在叙事技巧上有意弱化了戏剧冲突,与之对比则加强情节的喜剧元素使得叙事节奏亮点十足。
圭多在假扮总督先生来到多拉所在的学校而后被大家识破从窗户落荒而逃这一方面表现了充满童话色彩的爱情魔力。另一方面,主人公如此滑稽的欺骗方式本应该会与校长及众人产生冲突,却以圭多落荒而逃告终,目的便是弱化矛盾,强调喜剧色彩留给观众足够的思考空间。此外影片着重突出了生活细节,众多巧设情节都是平凡而琐碎的生活,却构筑起关乎亲情、爱情和人性的深刻主题。虽故意隐去悲剧色彩,却从一定的层面不断暗喻悲情色彩。所以说《美丽人生》是被细腻而平实的细节构筑起的叙事链。意味深长的生活哲理映射出感人至深的人文情怀。
喜剧与悲剧的交合,滑稽与深情的交融,建构起《美丽人生》的叙事表现方式。任何痛苦都是一时的,唯有乐观的人们才会拥有美丽的人生。这种人文情怀的释放酣畅尽致表现出贝尼尼卓越的导演智慧以及精湛绝伦的叙事艺术魅
力。
微信扫码关注有格公众号
定制个人表导专业能力提升方案
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学生个人学习情况进行测试,参考教课老师的日常管理反馈,全方位多维度对学生全面分析,做到及时有效的对学生量身定制专属学习方案,冲刺理想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