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有格表导教育|艺考表导培训机构|有格表导教育官网

返回
顶部

无处不在的宗教信仰——浅析《小鞋子》的主题

时间:2021-04-15



一.              主题

       以马吉德·马吉迪为代表的其独特的民族风情和人文意识而被国际影坛广为关注。他的电影通常以儿童视角关注成人世界,展现着哀而不伤的坚定信仰。

浅层:亲情

深层:赞美人性,体现成长中的责任感,突出城乡二元对立

 

伊朗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可以说宗教信仰对 他们来说至关重要。宗教作为人类掌握世界的三大手段之一,它既是一种心理需求,同时也是一种独特形态的的文化想象。 伊朗崇尚伊斯兰教,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至高无上的信仰,这一点在马吉德·马吉迪的电影《小鞋子》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首伊斯兰教倡导“中道”的思想,就是要求人民一切都要以 “中道”为出发点,努力去追求一种公正、公平、平和的社 会环境,一种宽容和谐的生存状态。在影片中,妹妹在放学途中飞速奔跑,想要快一点与哥哥交换鞋子,因为鞋 子不合脚而不小心将鞋子掉进了路边的水沟里面。这 时候,作为一个弱势群体的她,得到的并非是冷眼旁观,而是周围邻居的热心帮助;当兄妹俩发现丢失鞋子的去处时,他们并没有不假思索的将其要回。虽然自己已经十分困苦,但也依旧不忍心向比自己还要艰难的人要回鞋子,这正体现出了伊斯兰宗教中的宽容与和谐。

      伊斯兰教信仰真主安拉,认为安拉是宇宙间至高无上的神,有着主宰所有人命运的无上权威。影片中,一家四口在家里干活,父亲想让小女儿帮他拿一些糖,小女儿脱口而出让父亲拿手边的糖,此时父亲义正词严的讲道 “它们是清真寺的,只是暂时交给我们保管” ,以及阿里 的父亲在屋中诵经吟唱时,铮铮铁汉却如孩子般放声痛哭,从这些细节中,就足够体现出了伊朗人民对于伊斯兰教、对真主安拉的绝对忠诚。

伊斯兰教提倡两世 兼顾,号召穆斯林要在现世努力创造美满生活,同时也 应该以多做善功为未来的后世归宿创造条件,两者相辅 相成。 影片中,阿里的父亲骑车载着小阿里走在被郁郁 葱葱的树林环绕的小路上,父子俩因为刚刚得到了劳动报酬而感到无比的兴奋,父亲讲道,“我会赚很多钱,我们可以买很多东西,电单车、橱柜、电熨斗给你妈妈,我们甚至可以租一件大屋⋯⋯”,从这些质朴的话语中,无不体现出伊朗人民在伊斯兰教义的引领下坚定乐观的民族精神和对于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即便后来梦想并没有成真,甚至还遭遇了一些麻烦,但他们这种向上的 生活态度就足以助他们迎接生活的洗礼。

       马吉德·马吉迪把民族精神和人文关怀含蓄的融入在影片里,感人但又不做作,人性之美在这部影片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从严格意义上讲,这部影片里传统的坏人形象是缺席的,每个人都在遵循着自己的原则,哪怕是那个有点让人生厌的教导主任。电影中处处流露着贫穷、艰辛、但却又处处体现着温暖与希望,或许这也正是马吉德· 马吉迪、伊朗电影的高明之处,穷而不悲、哀而不伤。有时候,成人的世界或许过于纷繁与复杂,回归孩童的世界,或许才能找到最纯粹的情感、最真挚的信仰,而这对善良的兄妹,也将永远奔跑在信仰的路上。

二、符号-小鞋子

《小鞋子》这部电影围绕着“鞋”,生动形象、感染人心地演 绎了一个贫寒家庭中珍贵亲情的故事,整部影片主题深刻精微,饱含人间真情,更是用“美的规律”将人性的真善尽显而出。而《小鞋子》中的“小鞋子”到底是什么呢?用亚里士多德的“美在形式”来说, 是一双被对象化的鞋子;用狄德罗的“美在关系”来看,是兄妹之间血浓于水的亲情;用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是生活” 来定义,则是一段贫穷生活中,人性对于未来,对于美好生 活的憧憬。

小鞋子是一段贫困生活中最基本的物质生活的体现。(修鞋—买食物—丢鞋—了解家庭情况)

小鞋子是一段贫困生活中血浓于水的亲情(哥哥愧疚—妹妹理解,哥哥补偿妹妹,妹妹守口如瓶)

小鞋子是一段贫穷生活中,人对于未来,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轮流穿一双鞋去上学,和父亲去富人区赚钱,去参加跑步比赛)

三、        视听语言——朴实无华

       不同于好莱坞世界里眼花缭乱的特效、纷繁复杂的主题, 伊朗电影处处呈现出真实的生活场景、原生态的自然景象。同时在影片中,他们还启用了非职业化的演员进行表演,从一定程度上而言,伊朗电影就是写实主义电影的最佳代表。而《小鞋子》这部电影是写实主义风格电影中的典范。马吉德·马基迪创作中的朴实之美深刻的展现在了电影的视听语言风格上。

 纯净自然,朴实无华
                             ——评《小鞋子》的视听语言

     《小鞋子》是马吉德·马吉迪1998年的一部作品,这部影片对于当时的伊朗影坛而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它是第一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伊朗电影,同时也意味着以好莱坞为首的西方话语体系开始慢慢接纳东方镜像。电影以儿童为主题,从儿童的视角与世界出发,诠释着其深厚的民族主义情结。同时,马吉德·马基迪创作中的朴实之美也深刻的展现在了电影的视听语言上。

       导演本人以儿童的视角向观众呈现了阿里和妹妹的生活,摄影机仿佛只是暗处的一双眼睛,以旁观的视角窥视这两个孩子的生活,一切自然如水。阿里和妹妹的语言、思维和行为都是幼稚的,但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同阿里和妹妹一起在 渴望那双鞋子时,也让我们扪心自问:我们这样渴望过吗?我们这样不懈过吗?同时,导演对阿里这样一个在窘迫景况下 生存的儿童,没有表现出廉价的同情,而是体现出了尊重。他在影片中所关注的、所展现的是那些贫穷的人身上所具有的 善良,这是一种闪光的人性。父亲教育孩子们,就算自己再贫 穷也不能拿别人的东西;发现自己丢失了鞋子的妹妹,在和哥 哥讨鞋的过程中发现对方是盲人家庭后选择了沉默与离开;捡到妹妹鞋子的女孩也在恰巧捡到自己喜爱的铅笔后还给了妹妹。在片中,贫穷不是一种异常苦难的象征,影片并非为了展示这种贫瘠的苦难,而是为了让这种简单朴实的生活中人 性的光辉更为熠熠闪光。在阿里那双清澈的大眼睛中,始终有 一种倔强的光芒,这种倔强使他始终保持着对目标不懈努力 的激情。

        长镜头理论的创始者巴赞认为“电影摄影的客观性自然性赋予了它一种所有其他 画而创作都不具备的可信度质量” , “世界的形象被自动 的不受人为创作干预的拍摄下来” 。 在影片的最开始,导演就用一组长镜头向观众展示修鞋者修补鞋子的真实场景,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同时也暗示了影片的主题。 影片中,许多奔跑的场景,也都是用长镜头进行展现,这不禁令人联想到伊朗电影的另一位领军人物阿巴斯的电影《何处是我朋友的家》中,阿哈马德在山坡上沿着蜿蜒的小路奔跑的长镜头。他们的这种奔跑并非是简单意义上的奔跑,而是蕴含着希望与信仰的奔跑。通过这种镜头的展现,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把把导演的种种思考以及伊朗的风土人情囊括在一个镜头下,让观众在宁静的镜头语言中体会着久违的感动。

       影片中多次出现池塘里的金鱼的画面,以及兄妹在池塘边吹起的泡泡、 象征着一种希望,是一种蒙太奇的表达。配合着影片中蜿蜒的小路、郁郁葱葱的树林、纵横交错的小巷子等一 些充满诗意的自然风光,使写实与写意达到完美的结合,让影片也更加富于美感。电影结尾处,阿里因没有为妹妹赢得运动鞋而沮丧,面对妹妹的质问无言以对,他脱下他那双已经磨穿的鞋,露出他满是血泡的双脚,荧幕前的观众恐怕都会鼻头一酸,但当他把双脚泡进池水里,红色的金鱼,游到阿里的脚边,从阿里的脚边游过,有的亲吻着阿里的脚,有让人感觉心头一暖。此时,父亲已为两个懂事的孩子买好了漂亮的鞋子,虽然影片至此已经结束,留给观众的是美好的想象。至此观众脑海里一定浮现出阿里和莎拉开心的手舞足蹈的样子,耳边也一定听到了两个人爽朗的笑声了。

      马吉德·马吉迪在影片声音的运用上,也贯彻着一贯的独特风格,用了大量抒情性的音乐来辅助表达人物 的内心世界。例如,在影片中,兄妹俩在洗鞋时的配乐, 小金鱼游动的速度和弹拨乐器发出的明快节奏相符,有 力的突出了兄妹二人苦中作乐、童真淳朴的情感。 在 阿里参加长跑竞赛的途中,导演将阿里奔跑中喘息的声音做了放大处理,同时再配合着弦乐,使得画面与声音达到了有机的融合,充分展现出阿里奔跑时的艰辛与不易,更体现出他为了承诺不轻易放弃的优秀品质。

         在镜头的拍摄角度上,本片大量采用平拍。对于两个贫困 而又无比纯真的孩子,导演并没有使用居高临下的俯拍镜头 给予他们压抑或怜悯,而是耐心地蹲下身来平视一个孩子的眼 睛,倾听他的声音,用平拍来制造与他们相等的地位,自然真实 地解读孩子们的内心世界,使观众能够感受到孩子纯真心灵的 真实流露,从而赋予了影片更多人文关怀的情感。即使在阿里 与老师、与富人交谈时,对阿里的正面镜头都是平视的角度拍 摄,使观众能够读到一种坚硬的东西,那就是尊严与平等。

      同时,特写镜头又能巧妙地 传达出剧中人物微妙的感情。

当妹妹站在队伍中间,低头扫视着周围人的鞋子时,导演用慢慢移动的特写镜头向我们展示 了周围那些大大小小或玲珑或华美的漂亮鞋子,最后镜头回 到了妹妹自己的脚下,是那双又大又旧的破球鞋,无比传神地 描绘出了妹妹内心的羡慕与失落

    尾声段落中,先是近景镜头呈现在院中水池边忙着为小婴儿洗刷奶瓶的妹妹,画外的开门声让她回头,意识到是哥哥比赛归来时,她的小脸上充满了期待的灿烂笑容。镜头反打,小全景中的门洞仍空荡着。终于,阿里出现了,他拖着脚步, 不曾抬起头来。妹妹继续以她充满希望和询问的目光迎接哥 哥,反打,小全景中,阿里倚着墙角停在那里,低垂着双眼回避 妹妹的目光。特写镜头中,妹妹的笑容黯淡了,最终完全消失, 巨大的失望,使她几乎是谴责地注视着哥哥。镜头切换为俯拍中的小全景,阿里迟疑地向前走来,走进妹妹所在的画面,但 仍然不肯与妹妹对视:他无法解释,他没有给妹妹带回他许诺 过的新鞋子,他没有得到第三名,而导演此处的黑色幽默与阿 里得冠军时一致,阿里和妹妹伤心失望的原因是阿里没有得 到第三名,而他竟得了第一名。画外传来了婴儿的哭声,忍受 着巨大失望的妹妹紧绷着小脸走出画面,她仍必须履行她的责任,一个小姑娘在履行原本属于母亲的沉重的家务劳作,留 下了无地自容的阿里。

        本片画面的构图也处理得十分细致精美。在片中,阿里和 妹妹为了换鞋而又不使对方迟到,常在一条深巷中飞快地奔 跑,这个镜头利用巷子长和深的特点,在画面中由近向远延伸 开来,使构图具有很强烈的纵深感;又如,妹妹在教室伏案学 习的一段,将妹妹作为前景,教室透明的窗作为中景,透过窗 户,将窗外生机勃勃的翠绿大树作为后景,这个构图使画面具 有很强的层次感和空间感,使画面变得生动的同时又突出了 作为前景的妹妹的地位。另外,兄妹俩为了不让父母知道,偷 偷地用作业本传递丢鞋后的对策的一段对关系轴线的处理十 分到位:先是妹妹面带埋怨的近景,再接兄妹同处画面中面面 相觑的近景,再接阿里近景,然后是阿里与妹妹交替轮流用手 在本子上交谈的特写。拍摄中人物的关系轴线清楚明了,在不 用任何语言叙述的情况下清晰地展示了剧情。

        有人曾经说过,只要没有触及到一个国家最低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就不能被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现实主义。诚然,马吉德·马吉迪做到了,他用自己简洁而又独特的视角,用质朴到近乎有些粗糙的方式,向我们展现出了这个遥远神秘的伊斯兰国度里,最真实平凡的一角。只是对于拥有巨大民族凝聚力的伊朗人民而言,物质上的匮乏从来 动摇不了精神上坚定的信仰,就像影片的最后,池塘里自由自在的金鱼一样,温情四溢,让人们对未来充满了无尽的想象。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影片《小鞋子》声画处理分析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小鞋子》在声画处理上就具 有这种平实简洁、淡雅质朴之美,它普遍采用纪实的手法,真诚地描摹伊朗人民的真实生活。平实的推拉摇移镜头贯穿始 终,人物没有过多台词,尽量做到用镜头叙事。以儿童的视角向观众呈现了他们的生活,摄影机永远处于暗中窥视,自然真实,体现出鲜明的素朴之美。

      自己写

       有人曾经说过,只要没有触及到一个国家最低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就不能被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现实主义, 诚然,马吉德·马吉迪做到了,他用自己简洁而又独特的视角,用质朴到近乎有些粗糙的方式,向我们展现出了这个 遥远神秘的伊斯兰国度里,最真实平凡的一角。只是对于拥有巨大民族凝聚力的伊朗人民而言,物质上的匮乏从来 动摇不了精神上坚定的信仰,就像影片的最后,池塘里自由自在的金鱼一样,温情四溢,让人们对未来充满了无尽的想象。

诗意化的表达
                        —评《小鞋子》的叙事风格的形成

马吉德的电影创作深受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写实风格的影响,并融入千百年来 波斯文学诗学情怀与真实、坦诚的宗教文化思想,是 向伊朗民族文化传统的回归。马吉德的影片《小鞋子》留给观众最强烈的艺术感受是诗意纪实的影像风格。电影围绕一双鞋子展开,讲述了哥哥不慎丢失妹妹的鞋子后,引发了一系列泪水与欢笑的故事。马吉德电影中的纪实美学源于他对现实生活的理解,走进生活、讲述真实,是马吉德电影剧作的一 大特点。他实现纪实美学的主要途径有以下两种: 其一是白描叙事手法。其二是长镜头实景拍摄其三是不加修饰的原生态景观。

       列夫托尔斯泰说:“人们用语言相互传达思想,而人们用艺 术互相传达感情。”熟不知,电影作为迅速发展而起的第八 艺术,在这个虚拟数字影像化的时空中,早已成为承担人与 人之间情感共鸣的一种载体。在电影市场蓬勃发展的当下,作为第八种艺术,它所具备的美学价值和应该诠释体现而出的美学观念更是需要不断探讨与发现。视听结合的动态影像在喧嚣社会中结束了心平气和、一字一句的斟酌与图文并茂的猜想和假设,这样的传递也正在用最直接的方式直入人心。

 

 


微信扫码关注有格公众号
定制个人表导专业能力提升方案

有格免费课

《电影评论》影评第一章第一讲

立即学习

方案简述

  • 针对学生的基本知识素养测试
  • 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测试
  • 针对学生的逻辑能力测试
  • 针对学生的语言能力测试
  • 针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测试
  • 针对学生的观察能力测试

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学生个人学习情况进行测试,参考教课老师的日常管理反馈,全方位多维度对学生全面分析,做到及时有效的对学生量身定制专属学习方案,冲刺理想高校。

打造个人提升方案
有格表导教育_表导艺考_表导培训_高中表导-济南有格表导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