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时间:2021-04-15
作为一部体育片,又能尽力做到“去类型化”,不以常规化的励志情怀和“打鸡血”来取巧,陈可辛和他的《夺冠》在某些领域里赢得了敬意,但敬意与遗憾共存。2020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全球化时代里人类所面对的最为特殊的一个年份。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以来最大规模的传染性疾病——新冠席卷全球,政治格局和经济发展随之受到了深远的影响。原名《中国女排》的电影《夺冠》也因此由春节档改为国庆档。但推迟上映的十一个月,却并未改变观众对这部电影的期待,因为,中国女排和背后的“女排精神”是一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甚至是精神图腾。
首映两日票房过亿,“感动”“振奋”“激动”是一部分观众对这部电影的直观感受,同时质疑之声也此起彼伏,《夺冠》成为一个新的话题。这部并不完全建立在女排真实发展历程之上的体育片,在引发了观众对于那个年代的怀旧情感的同时,也引发了争议。这部电影难能可贵之处在于没有完全停留于体育励志的层面,有将时代与价值融合一起讲述的“野心”——但故事的讲述能力却没有追得上。
《夺冠》讲述的时间跨度从1981年到2016年,想要折射的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四十年。如果是纪录片,也许可以在一部作品里讲述中国女排这个群体全部的发展历程,包括这支队伍全部的波峰和谷底,但作为银幕作品,却不可能如此。《夺冠》之前,《亲爱的》《中国合伙人》等新锐作品就让内地青年编剧张翼进入了影评人的视野。也许从《亲爱的》开始,他和陈可辛的合作就非常愉快,陈可辛显然喜欢这个年轻人会带着人文思考看待社会问题,因为陈可辛也一定会在他自己的故事里隐藏价值表达。《甜蜜蜜》是这样,《投名状》也是。
《夺冠》选取了三场比赛,以关键事件增加故事戏剧张力,丰富电影内涵。
第一场,1981年,中日第三届世界杯,那是袁伟民带领的中国女排第一次登上世界冠军的领奖台,也是女排“五连冠”辉煌时代的开端。第二场,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美之战,那场比赛郎平担任美国队主教练,战胜了陈忠和指导下的中国女排。第三场,2016年,里约热内卢奥运会中国对战巴西,郎平任总教练的中国女排战胜世界排名第一的东道主巴西队,从而取得那届奥运会的继续参赛资格。这三场比赛的共性,当然都是对人类体育精神和运动美学的最佳展示,是对意志力、冷静、拼搏与坚持的赞美。尤其是1981年中日之间的比赛,是十年沉寂和百废待兴的中国人民精神振奋的起点。那不仅是女排姑娘们体力与意志力的胜利,更是中国人心理和精神的决胜。
“我们太需要这样一场比赛了”,袁伟民饰演者吴刚的这句台词是跳出剧中人,以时代旁观者的身份给历史做的注释。从此以后,“五连冠”成为一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邓颖超在《人民日报》首倡的“女排精神”成为那个时代全体国民在各行各业振奋与拼搏的力量源泉。应该说,《夺冠》对20世纪80年代的影像再现是精细、细腻、准确的:老式黑白电视机、老式收音机、东北国营大厂集体收看比赛的工人群体、宋世雄的解说、漳州女排训练基地的老地板、刷着绿色墙围子的墙以及上面斑驳深浅的球坑、插满红旗的北京火车站、首都机场的老式咖啡机和可口可乐的广告牌……这些影像精准还原了我们共同经历过的时代——那个物质匮乏但生机勃勃的时代,也是体育比赛中祖国至上的时代。吴刚饰演的袁伟民,是一个把生命交付给使命的人,他带着卧薪尝胆的劲头,忍着出国时第一次见到高楼大厦、见到冰箱彩电空调时流出的泪水,用大松博文训练“东洋魔女”的残酷方式,咬紧牙关训练中国女排。他的目标是赢——祖国的赢,他和他的姑娘们没有自我和名利,没有快乐,只有使命,只有汗水和泪水。
三场比赛,三场戏,这一场戏的核心台词是“中国女排没有你,没有我,只有我们”。这就展示了《夺冠》这个创作团队在第一场戏中赋予比赛和那个年代的价值观——集体主义价值观;暗示和阐明“五连冠”时代中国女排胜利的法宝:集体主义价值观的现实胜利。第二场戏,第二场比赛,是作为这部电影中中国女排的“低谷”而存在的——2008年奥运会。鸟巢的灯光璀璨,北京城繁华的夜景中,物质已经不再匮乏的中国人似乎失去了精神上的力量,输掉了比赛的同时,每个人都显得那样困惑而迷茫。这场戏是有问题的,但这场戏因为巩俐的表演而成为人物心理层次最为丰富的一个段落。巩俐饰演的郎平力挽狂澜,临危受命,但显然与现实并不符合。我们不是要求作品必须和现实一致,但这种不一致不是仅仅抹杀掉陈忠和一个人的成绩,是改变了整个作品的价值表达的逻辑。
中国女排是经历了沉寂多年,是有过“五连冠”之后的一蹶不振,但郎平之前的主教练陈忠和带领女排取得过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冠军,那一场比赛是1986年世界锦标赛冠军之后的大胜利;且2003年世界杯上也胜过日本女排,那次已经是17年未得到过的世界级大赛奖杯重新回到中国女排。那么,第二场比赛就不是真正的谷底,第三场也不是真正的崛起。这样选材的目的是什么呢?恐怕不仅是为了给巩俐饰演的郎平来烘云托月。第三场戏,第三场比赛,2016年巴西里约热内卢奥运会,中国与世界排名第一的巴西队交战并取得胜利。这并不是一场拿到冠军的比赛,仅仅是取得继续比赛的资格。选取这场比赛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为郎平的形象塑造而服务,二是隐蔽地表达“冠军没有那么重要”的体育价值观。这场在中国女排的历史上并没有那么重要的比赛,却是电影《夺冠》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不仅表现为以高超的电影语言再现赛场的紧张与激烈,更表现为这场比赛的细节都在为主题服务。
这一场的中心人物是巩俐饰演的郎平,五十五岁的巩俐和五十九岁的郎平从各自擅长的领域里走出来,在精神气质上合二为一。郎平的干净利索、沉着冷静被巩俐以“无表演的表演”来最大化地表现。此外巩俐还赋予了郎平更深沉的爱国情怀。巩俐不会和一般的演员一样,似乎总要通过明显的五官变化来做戏,也没有或者说完全找不到那种“必须在镜头之前表演点什么”的欲望,所以被称为是学院派“无表演的表演”,也就是表演出什么表情并不重要,但立起来了此时此刻这个剧中人。
第三场比赛以及前后的细节所要彰显的价值表达都可以非常清晰地在台词的设计中找到。“为什么要打球?”“你爱排球吗?”“你不要成为我,你要成为你自己。”从为了中华之崛起而夺冠到为了“爱排球”而战,从“中国女排没有你,没有我,只有我们”到“你要成为你自己”,《夺冠》的价值表达意图十分鲜明。重视体育精神,为“成为自己”而付出,不为任何外界的认可而打球,从个人的体验出发,从个体的价值出发释放个人的能量,迸发个人的光芒,也许是切合当下的个体价值追求的,也许也是体育精神的一部分,但这不是“女排精神”的全部。
“女排精神”是含义特殊的四个字,有着特殊的时代意义,有着全中国人的集体记忆,承担着特殊年代的民族自信。其实,这四个字的分量,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大于体育精神。年轻郎平的一记重扣,能让举国欢腾,是因为承载着祖国至上的意义。“爱排球”和“成为你自己”都是相当美妙的,但那不是中国女排能有如此之高的荣誉的原因。在这一点的价值表达上,《夺冠》是有偏差的。爱国,不是选择,是义务,不是个体的选择,是全体国民的义务。祖国至上,在一切个人追求之上。
微信扫码关注有格公众号
定制个人表导专业能力提升方案
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学生个人学习情况进行测试,参考教课老师的日常管理反馈,全方位多维度对学生全面分析,做到及时有效的对学生量身定制专属学习方案,冲刺理想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