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时间:2021-04-10
新中国成立后,重视戏剧、电影的传统得到继续。电影与政治、社会生活的直接、紧密的关系的观念,进一步得到加强。夏衍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的《祝福》,是电影艺术中的一朵奇葩,被认为是文学名著改编成功的典范之作。鲁迅先生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生动立体的祥林嫂,而电影《祝福》将栩栩如生的祥林嫂通过电影艺术完整地表现出来。电影《祝福》的意义重构和置换的叙事方式,进一步深入了解新中国“十七年”间文学的无穷魅力。
《祝福》以中国最真实最现实的中国农村为地域背景,深度刻画了以祥林嫂一家为代表的中国农民受苦受难的形象。压在农民身上的三座大山依然存在,农民的生活水深火热。祥林嫂是中国文化中响当当的人物,提到祥林嫂就能想到她的悲惨境遇,电影《祝福》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本文通过细读电影《祝福》的文本,揭示《祝福》的意义重构和置换的叙事方式,进一步深入了解新中国17年间文学的无穷魅力。
一、 小说《祝福》与电影《祝福》
鲁迅先生高举《呐喊》,振臂直呼,在国人还在《彷徨》的时候,他已走过《朝花西拾》,在《阿Q正传》中发现国民的劣根性。以笔为武器,来唤醒国人的自省。鲁迅的这些作品都是不朽杰作,他对中国命运的关怀让人动容。鲁迅的小说集《彷徨》,是鲁迅先生的第二部小说集,这部小说集中的《祝福》,十分有名,在1924年2月7日写成。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正是中国思想迸发、政治政局巨变时期,也是文化上推陈出新的时期。刚刚结束的辛亥革命给鲁迅极大的灵感,让他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但现实却是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这让鲁迅先生十分失望。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鲁迅先生写下了《祝福》。祝福以祥林嫂的悲惨一生为主线,祥林嫂是社会底层人民,却被社会现实迫害致死。在《祝福》中,鲁迅先生用祥林嫂的悲惨境遇,折射出辛亥革命之后,中国虽然号称民主共和,但军阀各自为政,广大人民依旧生活艰苦。
电影《祝福》由北京电影制片厂在1956年摄制,著名编剧家夏衍亲自操刀,导演桑弧拍摄而成。严格来讲,《祝福》这部电影是新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彩色故事片,也是第一部。这部电影主要由四幕剧构成,第一幕主要以体现祥林嫂劳动为主,她在鲁镇找到了能维持生计的活;第二幕剧以祥林嫂和贺老六成亲故事为主;第三幕主要描绘祥林嫂婚后生活,特别是儿子阿毛的诞生;最后一幕是祥林嫂的悲惨境遇,家破人亡,形容枯槁,十分悲惨。前三幕祥林嫂的生活还是温馨幸福,第四幕急转而下,悲剧色彩浓厚。电影展现出夏衍先生一贯的严谨作风,字字珠玑,笔触凝练。同时导演刻意强调了电影的悲剧气氛,与鲁迅先生原著的深沉、冷峻的风格保持一致。总体来说,电影《祝福》整体上尊重了小说原著,秉承了鲁迅先生的小说特色,但也不失电影本身的艺术特点,十分成功,深受观众喜爱。
二、 从小说的内聚焦型视角叙事到电影客观视角叙事
小说《祝福》在读者心里已经有了非常深的烙印,而小说的固有模式读者也十分熟悉。电影《祝福》要在小说的基础上,体现出电影的艺术特色,很困难。但是电影《祝福》的导演通过叙事方式的改变,很巧妙地做到了这一点。在电影《祝福》中,叙事方式第一体现在视角的转换上。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观察的角度不一样,能发现不一样的美。小说《祝福》通过核心人物的具体语言和动作,加上特定的故事背景和社会背景,读者能很好地进入人物的内心。而电影《祝福》则采用了不一样的叙事方式,电影采用了一半的客观叙事,用故事来叙述故事,用情来带动其他人的感情。小说以“我”的角度来引出祥林嫂的故事,用“我”这个个体来感应全局,电影采用的一般的电影叙事方式,更容易被人接受。当电影刻意营造的祝福气氛与祥林嫂的最后境遇两种画面不断衔接变幻,电影能带来非常震撼的效果。在桑弧导演的电影《祝福》中,夏衍先生以立体的空间这样的叙事方式为观众展现出一幕幕一场场真实动人的场景,感人至深。通过电影艺术的烘托营造,我们能感受到鲁镇上的祝福声声,也能感受到祥林嫂在社会与命运的双层夹击下的垂死挣扎。
祥林嫂身处于封建礼教的束缚里,犹如困兽一般,在自己的世界里被自己困死。运用这样的叙述方式,电影所表现的社会含义也更加明显。电影选择的叙述方式,以视角的转换,来表现故事发展的合理性。灵活多变的叙事方式,也让观众在观看电影时更能理解为什么祥林嫂会失去自己的儿子,在极度的绝望中死去。生活跟她开了很大的玩笑,她所信仰的一切,都在面前一次次地幻灭,而她手里能握住的幸福,被残酷的命运一寸一寸地夺走。在电影中,这样的叙事安排,也更能丰富电影的冲突性。将丧夫与丢子这两件事情安排在一起,不仅能更凸显祥林嫂的悲惨命运,也能对当时的社会发出最有力的控诉。
三、 从小说的错位叙事时间空间到电影的蒙太奇时空对接
小说《祝福》通过控制整个故事的时间长度来叙述,能给读者有更多的阅读空间和阅读情感。鲁迅先生将叙事时间与故事时间故意发生了错位,并不是按照故事的发展为故事叙述的起点,没有按照一般的叙事时间来叙事,突出了小说的故事性,弱化了故事的时间线。故事以“我”回到鲁镇碰到了祥林嫂为起点,在三天的时间里将故事来回转换,体现出时空的穿插。在小说中,故事是沿着“我”的回忆来铺陈故事,在作者的回忆片段里将祥林嫂的故事一一呈现。在电影中,导演承袭了这一叙事特点,通过电影特殊的蒙太奇技术来加以展现。用一个人的回忆来呈现另外一个人的故事,不仅能体现出当下与过去的差别,也能体现出时间的沧桑感。以“我”的阅历来深度阐述祥林嫂的悲惨故事,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以我的见闻,不仅能展现出题目“祝福”的喜悦气氛,也能在一片祥和中突出悲剧人物祥林嫂的经历,在喜悦的冲击下,悲剧也更显张力,也更具震撼力,时空的穿插,虽然比较诡异复杂,但是也能给观众以喘息的机会,在一片压抑中能让神经稍微轻松几许。这样的叙事方式,能增加故事的延伸性,也让电影里的故事更具看头。
以时间的穿插这样的叙事方式,不仅能全景地展现电影的主人公祥林嫂的悲剧一生,也能以祥林嫂为圆点,辐射到祥林嫂周围的人物和事件。祥林嫂的悲剧直接原因是鲁四老爷的迫害,是他让祥林嫂感受到生命的绝望,直至精神崩溃,悲惨死去。鲁四老爷是鲁镇的富贵老爷,会这样压迫底层百姓的也绝不仅仅只有一个鲁四老爷。压迫摧残底层人民身心的是当时国人万分尊敬不敢违背的封建礼教。那些有钱的老爷们直接充当了封建礼教的刽子手,一刀一刀地摧残着广大劳苦大众的身心,直至蹂躏致死。祥林嫂也许认为一切都是命运的捉弄,区区一个农村妇女,怎能斗得过命运。但这一切悲剧的源头不是所谓的命运,而是这个以封建礼教为尊的社会。电影在好几个故事之间穿插,诡异变化的时空让人目不暇接,显现出电影的魅力。
四、 从小说的虚化空间到电影的真实声效
电影《祝福》,以不同的叙事方式的展现,为观众提供了一个真实动人的立体空间。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以文字的魅力为读者描绘出鲁镇的风光,以犀利尖锐的笔触展现了祥林嫂的悲剧一生,用符合电影情境的配乐来制造逼真的视听效果,能很好地带观众尽快进入情境中。这些适合人物故事情境和人物性格的音乐,不仅能更好地配合电影的叙事方式,也能推进电影故事的发展,人物的心理,也能更容易得到揭示,也能加快电影的节奏,也能照顾到观众的观影感受。这些鲜活的声音犹如一个个跳动的生命,为电影增添着活力和色彩。如在电影中,有一个场景是祥林嫂知道了婆婆要将自己卖掉,虽然心中极度不愿意,但也没有办法,只能用哭泣来表示自己的不愿不满和无奈无助。这个小片段是整个电影中祥林嫂悲剧一生中的冰山一角,但同样能体现出祥林嫂对自己的命运无法做主,无法掌握的事实。祥林嫂的无助,不仅仅是她一个人的无助,也是所有命运悲惨的农村妇女的现实,非常具有代表性。在这个故事的处理上,电影采用的叙事方式是倒叙,很好融入进了整个故事中,既不觉得突兀,也不觉得多余。
电影《祝福》要强调故事的主体性,也要让故事更有说服力。在电影的主方向和大事件的牵引下,有些小事件小故事,导演采取的是倒叙的手法,逐步插入主要故事之内。在电影《祝福》中,我们看到的是电影的叙事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电影以祥林嫂结婚前后命运的转变为中间点,以鲁镇和贺老六家两个主要地点为故事的主要发生点,展现出电影的直观性和立体性。电影中蒙太奇的运用,能很好展现出电影的叙事技巧,无论是时空的转化,还是叙事上的处理,都能做到天衣无缝。除此之外,在展现人物的心理和人物性格上,电影的独特叙事方式也帮了很大的忙,长镜头的巧妙运用,不仅能延长叙事时间,也能展现出电影艺术的特点。
文字所传达的魅力和空间毕竟有限,而且受当时文字语境的限制,很多人都认为鲁迅先生的小说很难让人读懂,有点晦涩。这也局限了小说的魅力。电影通过镜头和画面来告诉观众电影里的故事和人物命运,让观众自己去品读,去体会,去感悟。电影《祝福》运用了独特的叙事方式,不拘泥于传统的电影叙事,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和口吻将祥林嫂的故事娓娓道来,不仅增加了电影的客观性,也让电影更神秘。鲁迅先生在中国几乎路人皆知,他笔下的祥林嫂也是家喻户晓。小说原著大部分人都看过,对于小说中人和事都有大概的了解,这对电影来说,既是优势,又是劣势。如果电影的叙事与原著存在很大的改变和分歧,会让广大读者难以理解,也体现不出电影的价值。但在电影《祝福》中很好避免了这一点。电影《祝福》的叙事方式新颖独特,切入点很好,把握住了整部电影,也强化了电影的魅力。
微信扫码关注有格公众号
定制个人表导专业能力提升方案
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学生个人学习情况进行测试,参考教课老师的日常管理反馈,全方位多维度对学生全面分析,做到及时有效的对学生量身定制专属学习方案,冲刺理想高校。